第27章 这是什么打法啊? (第3/3页)
座位上。
只要秘书长那边没有吩咐和要求,他就会在这边办公,他也有很多文字工作要做。
“你们在说尹副厂长?”
王珉从座位上起身,拿着茶杯去茶柜倒热水,玩笑着说道:“他可称得上是老艺术家了,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
“王珉——”周佩兰皱眉瞪了他一眼,提醒道:“这种话你也敢乱说?”
“哎、哎——”王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我这嘴啊,我错了——”
他给张恩远这边摆了摆手,道:“对不起啊张副主任,我胡说八道呢。”
张恩远瞅了一眼门外,挑了挑眉毛提醒道:“你再这样秘书长都要说你了。”
“我错了,一定改——”
王珉抬起手做了保证,另一只手则端着茶缸子说道:“我也是有感而发嘛。”
“你都不顶马宝森同志。”
周佩兰撇了撇嘴角,瞅了他一眼后便低头继续自己的工作了。
王珉则讪讪地凑到了张恩远这边,轻声问道:“办公会议上真的争起来了?”
“意见相左罢了,争什么。”
张恩远淡淡地解释道:“尹副厂长提出要进行组织人事大调整,杨副厂长觉得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两人就此分别讲了几句。”
“哪位杨副厂长?”王珉有些惊讶地问道:“是杨宗芳杨副厂长?”
“嗯,你觉得还能是另一位杨副厂长吗?”张恩远好笑地看着他说道:“你少往外面传去啊,小心我给你穿小鞋。”
“嘿嘿,张副主任可是好人,才不会给我小鞋穿呢。”王珉回头去茶柜拿了暖瓶,给张恩远的茶杯里续了热水,道:“您给我们讲讲,这尹副厂长怎么想起动人事了?”
“工作需要呗——”张恩远看了自己的徒弟马宝森一眼,回了王珉道:“谢谢。”
“嗨,您别客气。”王珉收好了暖瓶,谨慎地看了门外,又继续轻声问道:“秘书长是个什么意见,难道是不想动现在的人事结构?”
“动是一定要动的。”办公桌后面一直写材料的李慕亲站了起来,走到这边参与了进来,轻声讲道:“组织架构变革已成定局,组织人事一定要随之进行重组的。”
“然后呢?”王珉胳膊拄在办公桌上,看着张恩远问道:“张副主任,您给我们介绍介绍呗。”
“秘书长的意思是要动,但不能这么动,他不同意一刀切,也不同意一窝端。”
张恩远想了想,挑能说的说了,“秘书长的意思是,组织人事调整不再凑一块开大会统一宣布,而是要动态考察和管理。”
“啥意思?”马宝森愣愣地看着他师傅问道:“这不是还要动的嘛?换个思路?”
“差别大了——”李慕亲昂了昂脑袋,轻声解释道:“动态考察和管理就不用承担组织人事变动太大引起工作衔接上的差错,更杜绝了一些蝇营狗苟。”
他对王珉挑了挑眉毛,嘴角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办公室里就属张恩远最老了,可他看着这些小年轻学着他们老成持重的模样也是觉得好笑,这成熟反而是机关里的新面具了?
“师傅?”马宝森没太理解李慕亲所说的话,看向他师傅求问解惑了。
张恩远想了想,点头说道:“秘书长应该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也说不清楚。”
他对围在这边的几人提醒道:“这件事最好不要出去讨论,在咱们办公室尽量也不要去谈,没有必要,容易惹起非议。”
“确实,这又不是咱们办公室的事。”
周佩兰抬起头看向这边几人讲道:“做好自己的事得了,什么事都要掺和。”
“这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王珉回头瞅了她一眼,挑眉说道:“这些事要是看不懂,研究不明白,事情也做不好的。”
“歪理邪说——”周佩兰抹了他们几个一眼,低下头继续看文件,嘴里则讲道:“张主任可要回来了,你们就偷懒啊。”
王珉同李慕亲对视了一眼,苦笑着摇了摇头各自散去,这周佩兰太爱管闲事了。
张恩远见两人离开,也示意了马宝森继续工作,没再给他说什么。
他当时就在会议室,比刚刚所讲的那些内容更直观,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尹副厂长的意见被秘书长驳回后对方的发蒙的表情不是装的,这是搞不清楚秘书长的打法了呢。
——
从奉城回来以后,胡可第一次联系了李学武,谈的却是煤矿行业整顿的工作。
就在冶金厂接受圣塔雅集团第六批次冶金技术和设备的当天,李学武还在项目现场的时候,电话打了过来。
“老弟,打扰了啊,不知道你那边忙。”
胡可在电话里讲的很客气,但称呼却又表现的很是亲近,这是上一次两人见面后所讲的称呼,李学武也没有强调和纠正过他。
他比胡可的岁数小多了,叫一声小老弟完全是应该的。
其实这个年代更应该叫同志,但电话是以私人感情和联系打来的,叫老弟谈工作自然方便很多。
李学武笑着瞅了一眼窗外的现场,在电话里讲道:“我邀请你来你又不来,今天带轧钢项目落地,不正好来我这看看?”
“哎呦,遗憾、遗憾。”胡可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讲着遗憾,同时解释道:“实在是忙,刚刚从辽北回来,马不停蹄啊——”
他感慨了一句,又问道:“你们钢城冶金厂这几年陆陆续续引进来的先进技术基本吃透了吧,什么时候能完成技术整合?”
“一两年之内吧,早就有程序的。”
李学武解释道:“从最开始的,奥地利的氧气顶吹炼钢技术到现在从丑国过渡引进来的带轧钢技术,产业技术正在整合中。”
其实带轧钢技术和设备没落在冶金厂,而是落在了冶金厂的隔壁,也就是红星钢城轧钢厂的车间里,两边是产业一体的。
当初在选址设计钢城轧钢厂的时候李学武就有考虑到,同集团管委会讨论了有关于技术和生产相结合的工业结构。
冶金厂的技术变革和厂区建设要随着技术引进的程序和顺序进行调整,而轧钢厂的建设施工则要提前与冶金厂的进度进行对接。
也就是要达成两个工厂部分项目无缝衔接的效果,实现最短运输距离。
将红星轧钢厂搬迁至钢城,与完成技术和生产变革的钢城冶金厂组合在一起,对比以前每年至少要给红星钢铁集团节省超过百万元的运输费用,说搬迁和建设费高昂,其实这么一算也是值得的。
冶金厂出来的产品只是原材料,经过轧钢厂的塑性才是真正的工业标准件。
以前的炼钢厂在辽东并不起眼,当初红星厂收购这座厂的时候就是小工厂。
只是随着这么多年的成长,再加上这几年的变革实现了突破,让冶金厂在特种钢材和有色金属冶炼领域成为了辽东工业的佼佼者。
如果再搭配现代化、高产能的轧钢厂,那胡可相信辽东工业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钢铁工业下游产业。
有产业才会有企业,有企业才会有经济,有经济才会有建设。
所以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化建设是惠及工业系统的良策,他给李学武打电话也是就这一点,想要谈谈煤矿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李学武先是听了他对此次调研辽东煤矿行业的评价和担忧,又听他讲了正在建设施工的红星联合能源开发总公司矿业公司的几处矿产情况,对比之下优劣显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给胡可回复道:“红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建设起来的,您还是要有点耐心才好。”
“我倒是有耐心,可就怕没时间了啊。”胡可语气中充满了忧虑,道:“上一次我同你介绍的煤矿行业情况还只是我从报告上看来的片面之词,这一次亲眼所见,我是真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哪个工业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工业是不存在的,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您说对吧?”
李学武先是安慰了他一句,这才讲道:“我来辽东一个月了,还没有去矿上看一看,这个月月底我可能要过去。”
“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我能想到的提升矿业产业产能的一个必要因素。”胡可在电话里讲道:“我给你打电话是想问问能不能将矿业整合的速度加快加深,尽快将红星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展现出来,将影响提升取来。”
“我倒是也想,可没这个本事啊。”
李学武苦笑道:“说白了,红星管理模式是依靠集团对人事变革的促进和调整,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只是这种培养政策刚刚执行不到三年,恐怕力有不逮啊。”
“唉——”胡可在电话里叹息一声,道:“真如你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慢慢来吧,现状要改变,只能通过人才培养,毕竟事情都是人做的嘛。”
李学武回应道:“我倒是很希望您能穿针引线,将辽东的优秀学子介绍到红星钢铁集团进行淬炼,也希望您能引荐辽东的工业学校与我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
“没问题,这是好事嘛。”胡可笑了笑,说道:“就算你不提我也要说的,校企合作完全可以展开,我们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们集团在辽东的工业企业都可以算在这一次的合作范围内,找个时间坐下来谈一谈。”
“那我可就静候佳音了。”
李学武笑着说道:“我们集团谷副主任负责这项工作,下来我跟她汇报这件事,等您有时间了,我约她来辽东,咱们校企合作,共襄盛举,将人才培养机制推广开。”
“好,好,我来办,你等我消息吧。”胡可在电话里连连答应着,同时讲道:“今年应该是大学毕业生执行分配的最后时期了,你那边也要做好准备。”
“谢谢,谢谢胡主任。”
李学武听他如此说,看来是有确切消息了,想想也是,这都三月份了。
三月春归留不住,春归春意难分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