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0 三面骑楼 (第2/3页)
是了。就是另一个“小千界”。好比“口袋内的口袋”,这座咏花寨是以时空嵌套的方式出现,并不在物理意义上的尝乐坊的花楼包间内。
“骑楼”通常由楼顶、楼身和骑楼底三部分组成,不仅具备避风雨、防日晒的实用功能,更与岭南气候特点紧密契合,显示出其卓越的商业实用性。大致结构是,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一般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据说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最早由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首创,被称为“廊房”,后引入香港及其他地区。
1878年,为缓解居住拥挤问题,港英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着手建设骑楼。十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在获悉香港骑楼的效用后,提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从香港到广州,骑楼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普及,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部分。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骑楼的影响力逐渐从广东扩展至广西、福建、海南等地,掀起了一股“骑楼”风潮。
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步与国风融合。将偏西式结构的楼宇改建成中西合璧的样式。于是骑楼式唐楼,随即成为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
眼前这座咏花寨三面骑楼,就是典型的骑楼式唐楼。
和那些在临街一楼展示橱窗,招揽生意的店铺类似。咏花寨三面骑楼临街的一楼也被分隔成一个个精致的橱窗。每个橱窗内都端坐着一位橱窗女郎。众所周知,这些和百货公司类似的红灯区展示橱窗一般都很小。只容一人坐立,但里面仍有足够空间摆设一张单人床和一些必要的盥洗设备。每每花灯高悬,人流如织,梳妆打扮好的橱窗女郎便会隔着一面落地玻璃窗,对往来的寻欢客搔首弄姿眉目传情,以此来招揽生意。也是咏花寨的特色之一。
放眼望去,一个个浓妆艳抹红粉佳人,万种风情三面排开,群莺乱舞风月无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