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96兵部大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1496兵部大堂 (第2/3页)

航已经半年有余,未有消息传回,还请大人责罚。”

    “半年都没消息?”

    “为什么向东去?”

    魏广德身边,谭纶和张科不约而同开口到。

    谭纶知道魏广德派船去东面找大陆,张科却不知道。

    而船队出海半年未有音讯,却是谭纶始料未及的。

    说到底,老了,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弱,现在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更多还是个“稳”字。

    毕竟经历多了,再大的事儿都能处变不惊。

    而张科年轻些,但多年未入朝堂,缺的就是经历。

    谭纶拖到现在,就是在给他熬资历的时间,也是丰富经验。

    魏广德这时候摆摆手,没有解释为什么向东派出战船,而是说道:“半年没有消息很正常,按照航程明年岁末就该有消息了。

    如果到那时候还没有船回来,那才是大事儿。”

    魏广德到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不愿意在书信里多言派出船只东去的情况。

    估计因为一直没有得到消息,所以不好回报。

    其实在大航海时代,一封书信从殖民地传回欧洲,路上耽搁一年甚至多年都很正常。

    只不过大明的将官已经习惯了派出去的消息短则数日,多则三月必然有消息传回,才会感觉不习惯。

    俞大猷这边简短意赅把情况说了,魏广德直接把时间延长到明年年底,谭纶和张科也就没有再问话。

    轮到徐乔安,当下就汇报了派船北巡北海,船只到达奴儿干城和苦夷岛的情况。

    其实这些东海水师早有回报,奴儿干城已经破损的不成样子,那里只有少量野女真部族居住附近,连部族都算不上。

    倒是苦夷岛上人口还比较多,据说估算有三四千苦夷人居住。

    水师给他们留下布匹、棉花和一些食物,算是重新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对于大明船队的出现,苦夷人倒是很高兴,毕竟是部族传承,知道大明的存在,也知道百余年前明人撤走。

    如今覆来,又给他们送了不少物资,自是感激涕零。

    而居住在奴儿干城附近的野女真一开始对大明的态度就比较粗暴,多次沟通后才接受。

    明军撤走时,周围的女真人其实也跟着明军一起离开,所以这些人其实是后来才搬迁到这里的。

    或是和部族走失,或是被部族驱逐,最后依靠奴儿干城残破的房舍定居下,靠着在河口捕鱼和附近打猎为生。

    说完这些,徐乔安就闭嘴不言。

    魏广德无奈开口问道:“那倭国的情况呢?”

    听到魏广德问起,徐乔安这才继续说道:“卑职派出两支船队护送锦衣卫的人前往倭国,也顺道查探了倭国水师,嗯

    倭国内乱,其实并没有王国水师,倒是一些大名手下有规模不俗的水军。

    比如织田氏就拥有九鬼水军,此外还有村上水军、来岛水军、毛利水军等。

    据查他们多是濑户内海及周边海域的水贼,被大名收编而来,船只多则百余,少则二、三十,且多是百料小船,几乎毫无战力。”

    “登州和松江府储备的漕粮可曾准备妥当?”

    魏广德继续问道。

    魏广德问话时,看向张科。

    张科点点头说道:“松江府已经储备漕粮八十万石,登州也储备了三十万石,足够供应八万大军一年所需。”

    往年,大明北运漕粮不过近四百万石,不过今年除了正常漕粮外,又从赋役里增调了百万石,大部分储备松江府,少量运往登州,其实都是在为明后年的对倭战争进行准备。

    别看倭国国小,现在倭国内战规模真不小。

    虽然国人笑称其为乡战、县战,但那是初期。

    随着战争完成的兼并,各地大明脱颖而出,战国时代后期爆发的战争动辄都是十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交战。

    这些情报汇总到锦衣卫,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倭国竟能动员近百万兵力。

    大明对缅甸用兵十万,都是从西南各省抽调兵马,还耗尽了多年储备的粮草。

    就这简单对比,就让明廷刷新了对倭国弹丸之地的轻视。

    实际上,申时行私下里还找过魏广德说这事儿。

    特别是蒙元强盛时也曾派兵东渡,结果铩羽而归。

    虽有季风原因,但蒙元骑兵登陆倭国后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