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89抬高三娘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1489抬高三娘子 (第2/3页)



    当即,郑洛就派出大同巡抚和副总兵麻贵出城十里迎接,马芳则布置城内外兵马。

    几千虏骑自然不可能放进来,但三娘子、黄台吉身边肯定也会带上数百护卫入关到宣府城内。

    于是,大明这边做好准备,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着。

    在郑洛接了三娘子递交的奏折后,还从三娘子手里接过贡白马九匹,镀金撒袋各一幅、弓一张、箭十五支。

    献上弓马,那是代表蒙古对大明的忠诚。

    接受奏疏和礼物后,郑洛安置下众人,马上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仅仅两日后,奏疏就已经送进内阁魏广德值房。

    按说,拿着这样的奏疏,魏广德应该马上去首辅值房,商量如何票拟。

    虽然票拟肯定会派出礼部官员前往吊唁,还有赐祭坛一类的,但魏广德还想在里面搞点事儿。

    反复看过奏疏,明确是三娘子亲笔所写,看字迹娟秀,显然真不负传言,此女对汉家文化造诣颇深。

    其实蒙古不少王公贵族都会汉话,写汉字,不过都是歪歪扭扭,所以帐中多半会雇佣汉人书吏代笔。

    而三娘子可以亲自书写奏疏,显然文才还是有的,或许参加北方科举还有机会拿下秀才功名。

    值得一说的是,北地民风彪悍,文风却是不盛,江南的童生如果迁籍到北地,往往很容易能拿到秀才功名,甚至是考取举人。

    所以,其实从明朝起,高考移民就已经盛行,后世不过是发扬光大而已。

    魏广德抽出一边便签,提笔就开始书写自己的看法。

    既然此次上贡以三娘子为主,魏广德打算顺势再把三娘子捧一捧,确定她王妃的权利。

    于是,魏广德除了请求皇帝派官员吊唁、赐祭品外,还请求批准以后蒙古人凡赴内地均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否则不认。

    这样,三娘子等于扼住蒙古各部族和大明互市的权利。

    凡是让三娘子不满的蒙古部族,很可能就拿不到三娘子签发的文书,自然就不可能参加互市。

    这个权利,对于蒙古各部族来说,影响可谓巨大,相当于大明只承认三娘子代表蒙古,而不是顺义王。

    有了这个权利牵制,想来归附于三娘子的蒙古部族会不断增加,就算黄台吉继承汗位后想做点什么,都得顾忌三娘子。

    这也是魏广德灵机一动,他之前一直盘算此事,最担心的就是黄台吉卸磨杀驴。

    在迎娶三娘子,稳固汗位后,依旧选择挑衅大明,因为朝廷缺乏对黄台吉的掣肘。

    贸然关闭马市,也是不妥当的,这等于朝廷向蒙古宣战。

    黄台吉迎娶三娘子,两人看似一体,实则未必。

    不要觉得黄台吉登上汗位后就可以只会命令他那些兄弟,还有草原上各部族。

    地位没有稳固,对他这个大汗,多半是阳奉阴违。

    要知道就算是俺答汗,其实北地蒙古多半也是如此,就更别说威望远不及父亲的黄台吉了。

    写好票拟,夹进奏疏里,魏广德这才拿着往首辅值房去。

    出门还吩咐芦布,马上请张、申二位阁老去首辅值房。

    芦布知道肯定有重要的事儿,应该就是宣府奏疏,不敢怠慢,马上就去通报。

    在魏广德把奏疏递给张居正,特别是看到他书写的票拟后,两人还在嘀嘀咕咕,张四维、申时行就已经快步赶过来了。

    四个人关在首辅值房里又研究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魏广德的操作比较合适。

    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顺义王黄台吉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较真,其实就是一点点权利而已。

    大明只承认三娘子签发的文书,变相就提高三娘子在蒙古部族中的影响力。

    随着互市的开始,蒙古各部已经越来越依靠和大明的贸易了,特别是那些部族首领。

    以前跟着俺答汗掠夺,只能获得很少一些物资,金银对他们来说不缺,但部族需要的铁锅、粮食,他们需要的茶叶、美酒,还有那些丝滑的绸缎布匹却是收获不多。

    现在用羊毛、牛羊就能从明廷获得,虽然依旧被控制数量,但总比过去抢掠强。

    其实就算是大明边堡里,这些物资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