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五五三章 王部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五五三章 王部堂 (第2/3页)

类的,提升生活水平。再加上人们的攀比心,你加盖了房子,我家也要盖,还要盖的好。就如此,实现了整个顺天府的百姓房屋的换代。

    同时因为百姓们也富裕起来的缘故,原本不起眼的乡村经济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乡村的卖货郎是早就有的,一方面收购,一方面售卖。现在百姓们有钱了,可以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了,货郎们也就承担了这种分销的工作。

    以前是人扛驴背,现在最低起步得有个驴驮着货物,更多的是赶上了大车。他们承担了深度开发乡村市场的重任,搭建销售网络,将更多的产品销售出去。

    同时百姓们的产出也在提高,这就要说回到大贪官王言的养殖大业了。

    到目前为止,王言至少砸了两百万两银子到养殖的事情上。六年的时间下来,母猪生小猪,小猪长大被吃肉卖钱,又有做种猪,又生小猪。另一边是鸡生蛋,蛋生鸡……如此循环下来,整个顺天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点儿家禽了。

    有家禽,就能下蛋,能拔毛。这都是能卖钱的东西。养殖到今天,这些家禽早都是完全属于百姓的了。

    王言在顺天府还有更加庞大的养殖场,他有好几个山头,山上种了各种草木恢复生态,也弄了不少附加的果树作为经济作物。

    漫山遍野的溜达猪,走地鸡……养殖、经营的百姓都上万人了……

    如此再加上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综合算下来,百姓们的收入比王言上位之前几乎是翻了一番的。

    这还只是在顺天府的范围内,事实上顺天府周边区域的百姓这几年的日子过的也不错,顺天府人口增长的相当一部分助力就是他们。

    甚至有百姓为了少缴税,把顺天府的界碑给私自挪了出去,为了这事儿王言也是没少打官司……

    而顺天府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天下的进步,既是虹吸,也是引领。

    作为绝对的政治经济中心,京城就是风向标,哪怕古旧的官僚们还没反应过来,但商人们却已经开始积极跟进了。

    顺天府庞大的货物吞吐,吸引着天下的商人。顺天府的经济发展带动的生产进步,带动的一系列的小的革新、创新,带动的各种的差异化竞争的产品的出现,又被这聚集而来的商人们带到其他地区。

    可以说,目前的大明已经完全的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运动,工商业开始蓬勃起来……

    这就是王言的功劳了,他给天下人打了个样。用实实在在的现实,告诉人们,不必要搜刮百姓,把盘子做大,让百姓富有,能从百姓身上赚到更多的钱。

    重点一定是在从百姓身上赚更多的钱,因为权贵大户们,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们,再是嚷嚷着变法改革,也没有说是想让百姓富贵的,而是让百姓安稳,让百姓不生事,不压抑着准备着造反,老老实实的给老爷们当牛做马。

    他们不是给予的,从来是索取的,是收获的。

    重点放到了让百姓富有上面,那怎么能行呢。

    事实上有些人哪怕是能赚的更多,也不想去赚这个钱。因为让百姓们富有了,那就要开智了,那又怎么糊弄呢?怎么奴役呢?

    但这样的人还是少数的,更多的人当然还是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更大的富贵。他们相信,以前可以糊弄,可以奴役,今后也一定可以。两千年了,百姓们一茬茬的,谁又逃出去了?

    他们担心开智,王言却是早都在大力搞教育建设了。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政绩考核的金标准,何况这时候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手下的教育成果,多少秀才,几个举人,几个贡生,全都是拿得出手的政绩。

    王言当然也相当重视这些,他早都加大了投入。过去的六年,他在整个顺天府建设了不知道多少个学堂。

    有几个村子一起就读的学堂,是为启蒙,男女都能去。收费不高,就是把学校的建设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覆盖了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