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宫闱和皇储 (第2/3页)
“若不锐意开拓,一旦固步自封,则悔之晚矣!”
黄履应声道:“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朝廷岁糜巨帑以养禁军,然兵多而不能战,如此虚耗,所益何在?”
“唐行府兵,兵农合一,朝廷岁费尚可支撑。今行募兵,供给衣食住行,耗费远甚,然战力反不如昔,此何故耶?”
李清臣道:“这又回到当年范文正公冗兵,冗官,冗费之说。”
“若庆历年间真能革除积弊,何来熙宁变法之事?”
文彦博道:“诚然,事须究其源流,问其延革。先帝尝言:‘天下致乱者,多是无赖不逞之徒。艺祖(太祖)平定天下,乃悉招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此辈以制度约束之,则不敢为非作歹,反藉此安身立命,化为良民。故能天下晏然,鲜有叛民,此诚自古所罕有。”
文彦博此言,众宰执皆表赞同。
章越心道,范仲淹的冗兵问题怎么产生?
还不是太祖用朝廷的兵制来收容那些‘无赖不逞’之人,以避免他们作乱吗?
冗官不也是如此吗?朝廷用官位来笼络知识分子阶层。
冯京道:“韩非子有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冗兵、冗官之弊固有,然此实乃朝廷坐享太平之代价。”
“当以范文正公前车之覆为鉴。”
范仲淹看到财政压力太大,就是撤除冗兵,冗官导致什么结果。
而今章越要裁撤禁军,查权贵隐田,不是又回到范仲淹的老路上去了吗?
章越心道,没错,太祖这条路是可行的,宋朝统治体系一直非常稳固,但任何事有好就有坏,这样的结果就是财政负担太大。
百姓们过得就苦了。
所以宋朝财政收入固然远胜于唐朝,可是都来去养兵养官了。
后来的王安石到蔡京都在变着法子想着怎么维持这个体系。
王安石至少还裁撤了一些。元祐更化之后,蔡京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防止旧党复辟,那我就加大加量,让这个体系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
你一裁撤就会犯众怒。这样我就可以更名正言顺地从民间收敛钱财。
因此蔡京提出了‘丰亨豫大’的口号,进行毫无节制的财政扩张。历史上蔡京搞的当十钱和盐政改革,与到民间明抢有什么区别,整个国家的信誉都被败坏掉了。
所以北宋末年,女真没有南下时,就有方腊宋江等大规模起义,早早显露出了亡国之像了。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蔡京被贬路上旁人问他,以你的聪明才智难道不会预见国家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蔡京说并非不知,只是以为轮不到我头上罢了。
吕公著道:“修德安民也是自强不息!”
“才破了灵州,朝廷本当予民休息,为何不安静了事,一意生事。”
“大宋如今四海之大,所不足者,并非田土,用此何益。以青唐河西为论,距汴京马行五六十日之遥,日后如何照管。万一人心背汉,如此自处?”
给事中黄裳一一秉笔记录。
沈括对文彦博,吕公著道:“西北之势稍有缓歇,但是阿里骨之前叛迹已露,党项虽降心底不服,要持续用兵。”
“而青唐遭到阿里骨侵攻多年,正谋报复。”
沈括道:“不错,司空早有名言,用兵当积小胜为大胜。”
“西北青唐蕃部众多,如同一盘散沙,一向是唯强者而附。这些年有棉桑之利笼络,兼之我军连战连捷,方才稳定,若攻势稍缓这些原先依附我们的蕃部依旧会动摇,会转而投向党项或阿里骨。”
“何况收服河西,我们还有归义军曹氏这面大旗,足可号令旧部,抚慰汉民,可谓师出有名!”
许将亦道:“交趾也是安定南方之要,此间算过,用兵所费合击在三百五十万贯,就算有什么差池,也不会超过五百万贯之数。去年平灵州所费不过千万贯,而内帑所出是两千万贯,若拿剩余一千万贯,平定交趾,河西,湖广,何乐而不为呢?”
“尚可节余五百万贯。”
吕公著道:“就怕五百万贯打不住,还有什么变故。”
“辽国万一南下,又当如何?”
沈括失笑道:“去岁一战,辽国业已胆寒,况今失党项强援,必不敢轻举妄动。且两国和议,正在商谈之中。”
文彦博,冯京,吕公著尽管都有遏制章越权力的意思,但怕是事情一动,又要折腾各方。
不过章越既小折腾不大折腾,也是罢了。
他们也可以说一句我是有言在先,不是事后诸葛亮。
最后让自己走上政治正确的高度,司马光也是这般办的。大宋朝堂,成事艰难,坏事却易。多数官员,无非随风倒而已。
有着之前威望的加成,在都堂上一切皆依章越的意思而决。
章越也知道文彦博他们只是表面反对,具体同意。
身在官场胜利是暂时的,斗争是长久的。
以往反对权臣的自己,如今被人当作权臣来打。
你的位置变化了,利益也就跟着变化了,下一个敌人到底是谁,你也不知道。
“见众人再无异议,章越起身决然道:“吾意已决:于凉州故地以西,重设归义军节度!”
“以曹氏子孙为节度使!”
大旗竖起了,可以想象归义军再度屹立于河西的场面,汉家故土重归怀抱。
……
都堂之内,众宰执及堂吏本多感振奋,然议毕将散之际,忽见堂吏急匆匆闯入,高声道:“急报!辽军再度大举南下,已攻陷雄州!河间府城下亦现辽军游骑!河北安抚使李宪、河北路经略安抚使章衡联名上疏,恳请朝廷速发援兵!”
众人皆惊,章越这边还同时对交趾,河西,湖广用兵,虽说规模都不大,河西出动熙河路经略使不到两万兵马,湖广不过万余,而交趾规模最大也不过是三万上下。
但辽国这边不顾与宋朝议和谈判,却再度倾国南下。
“耶律洪基显未汲取去岁教训!”沈括愤然道,然其面颊涨红——适才断言辽国不敢南下,转眼便被无情事实击破,且来得如此迅疾。值此危急关头,自无人再计较或嘲讽其误判。
文彦博目光一闪,当即问道:“丞相,当如何应对?”
章越清楚明白在大举灭党项前,辽国绝不会让自己这么舒坦。何况自己也被辽国打脸了。
章越看众相公面上倒有惊慌之色。
章越道:“诸公!”
“局势纵恶,岂险过去岁契丹、党项联兵压境之时?”
众宰执颔首,沈括亦稍稳心神。
现在党项已是降伏,章越本要腾出手来收拾阿里骨,湖广和交趾,没料到辽国又再度南下。
不过此事也早有预兆,两国谈判一直谈不拢,细节上一直不能落实。
对于岁币的拉扯,还是议论不下,但大家还在谈。
但辽国突然挥师南下,连章越也有些出乎意料,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
都堂聚议散去后,蔡京急匆匆入内向章越行礼。
“与辽谈判是尔的事,怎出了这样差池。”
“一点预兆都没有。”
蔡京已是事先得知了消息,知道章越必要责问自己,他一路上早已是想好了对策。
蔡京正色道:“辽国去年确实有意谈判,其中必定出了什么岔子。”
“辽国最要紧是榷场和岁币之事。如今借兴兵之事谈条件。”“我已是联络了高丽的官员,让他们出面与辽国交涉。高丽愿在中间说和,高丽也不喜我们与辽国交兵。”
章越道:“你要本朝与辽议和?兵临城下时?”
蔡京道:“眼下要与辽议和,不可再动刀兵。至少今年内。”
“司空也可从容施展大策。”
蔡京继续言道:“眼下让高丽出面与辽国说和,虽然有些丢人,不过也是能屈能伸的一段手段。”
“与辽迟早是要算账,但当务之急不能算。”
“眼下正是有不怕辽国的底气,方才敢主动抛出橄榄枝议和。”
章越略作沉吟:“也罢。未握胜券,不宜浪战。与辽交锋,胜负或在五五之间。”
“裁撤冗兵、清查隐田、丈量田亩诸事,确需时日。且待二三年后,再作区处。”
蔡京道:“司空明鉴,辽国内部亦然。其朝臣多不欲与我国交兵。”
“朝廷一面调兵增援河北,一面遣使议和,方为上策。”
“然下官闻知一事:宫中有人怂恿陛下御驾亲征,北上迎击辽军!”
章越听了心道,是哪个人这般怂恿天子的?
蔡京道:“听说李宪的义子童贯。”
章越道:“就是此番出使辽国回来的童贯。”
“是。”蔡京目光一冷。
片刻后蔡京道:“天子虽年少,但颇似先帝当年,有欲成就大事之心。”
“若有小人在旁怂恿,也是不好。”
章越心道,有句话是不怕富二代乱花钱,就怕富二代太努力要创业。历史上哲宗虽说相对靠谱,但在位时间毕竟是短,而且也没有这个时空章越给他创下的这般家业。
章越开玩笑道:“那还不好,以后尔等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蔡京赔笑道:“那也要司空辅助方可。”
蔡京压低声音道:“司空,下官另有一事奏报!”
侍坐一旁的章丞、章亘会意,起身回避。
“遂宁郡王近来频频出入宝慈宫,隆佑宫。”蔡京悄声言道。
遂宁郡王?
章越眉头一皱,这位遂宁郡王出生于元丰五年,乃先帝第十一子,乃陈美人所出,传说先帝当年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
随后就生下了这位遂宁郡王。
此子也是奇才,眼下虽才七岁,但却对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有着非凡的天分,同时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也有浓厚的兴趣。
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这位遂宁郡王非常聪明,同时说话嘴巴也甜,这位遂宁郡王颇讨高太后以及向太后,以及后宫女眷的欢心。
甚至还有宫中言语,他的聪明才智要胜过当今天子。
若遂宁郡王与天子年纪相仿,那么帝位肯定落在他的头上。
当然这位遂宁郡王在历史上还有个更大名鼎鼎的名号——宋徽宗。
章越心想,这遂宁郡王高太后喜欢也就罢了,连向太后也如此喜欢,确实令人意想不到。
而以目前论,遂宁郡王从礼法上而论,是相当接近当今天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尽管遂宁郡王虽有个赵佖但是患有眼疾。而天子的同母弟赵似年纪比他小。
皇帝每天要批改多少份奏疏,正常人眼睛也要看花了,眼睛有疾不是意味着大权旁落吗?
所以赵佖下来就是此子了。
章越道:“遂宁郡王快要出阁读书了吧。”
蔡京道:“遂宁郡王毕竟不是皇储,倒没那么快出阁读书。”
章越道:“话不可这么说,遂宁郡王虽不是皇储,但自幼也要接受儒家润养,岂可放任他玩弄丹青、骑马、射箭、蹴鞠等之物,至于奇花异石、飞禽走兽,那更是纨绔子弟所好。”
蔡京心道,一句纨绔子弟,看来司空虽未见面,但已经对这位遂宁郡王很是不喜。
章越对蔡京道:“让皇子外出就学,请朝中端正的大臣,严以管教。”
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对这位‘徽宗’是这般,对‘蔡京’也是这般。
章越对蔡京道:“元长,听说上一次宫中宴饮,陛下手持玉盏以为太奢。而汝却言,你出使辽国时,玉盏还是石晋之物。”
“陛下当享天下之奉,于礼无嫌。”
蔡京闻言颇有汗流浃背之感。想绕过章越讨好皇帝,他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蔡京道:“司空明鉴,京没有其他想法,陛下代万民主理天下,侍奉陛下也是侍奉万民。而今明君贤相共济朝堂,正可稍予享受。”
章越心道,蔡京是他见过第一聪明人,但这份聪明就是不用在正途上。
所以这里章越决定给他一点惩戒。
章越道:“这些年你事倒是办得不错,除了让说书人演讲朝廷故事外,还有印发了三家小报,倒是宫中秘闻了解了不少。甚至还可以操纵京师言论。”
蔡京闻言赧然。
说实话章越挺烦这些京师里小报的,里面竟都是朝臣的段子。
其中有真有假,如权相章越爱上身在青楼的我故事,居然这样小报在京师中受众甚多。
难道京中那些品貌出众,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都喜欢看这样桥段的故事吗?
看来下面的故事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